一、专业群名称
***专业群
(包含*个专业:****专业(专业代码)、****专业(专业代码)、…...)
(一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1.5倍行距,下同)
格式: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下同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整体设计
(一)入学要求
(填写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或同等学历者毕业生等)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二)修业年限
(三年制,高职专科)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的,以修满规定学分为准,可实行弹性学制)。
(三)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群毕业后3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还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培养目标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展现人才培养的高度和质量,又要体现办学定位和特色)
【通用内容】:
本专业群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等工作,具备××××素质,掌握××××知识,具备××××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培养规格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分别描述人才培养规格、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核心技术技能。这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和终点)
1.素质
2.知识
3.能力 (含对应职业和工作岗位、核心技术技能要求、未来发展方向、专业就业能力、行业拓展能力等)
【特别提示】参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根据调研报告分析形成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列举毕业生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
1.“素质”应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并体现对应岗位群在相关行业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态度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专业特点,如安全生产、节能环保、遵守操作规程等,一般 5~6 条。
2.“知识”应说明本专业毕业生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要求,可有机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一般 6~8 条。
3. “能力”应说明本专业毕业生需掌握的职业能力,若涉及多个专业方向,先总说共同的能力要求,再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说明不同的能力要求。能力描述要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方式,采取动宾结构,基本格式为“行为+结果”、“行为+标准+结果”,可以在动词前加上“能(会)”。一般 6~8 条。
(五)培养模式
(通过凝练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等方面,描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应与国家、省、校级专业群建设方案一致。)
(六)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平台+模块+方向”为蓝本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各专业群可根据专业群特色,以此为基础进行优化。例如2个双高专业群需按照双高专业群建设任务书与建设方案的要求进行构建。)
(说明该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根据从专业群岗位分析——到职业能力分析——到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顺序搭建课程体系)
(七)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基于专业群的技术技能平台共建共享机制,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按专业群进行实践教学资源整合重构,以“通用能力实践+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实践+创新及专业素养实践”为蓝本,结合本专业群特色,构建相应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有机融合。)
1.内容架构
内涵说明:
(1)凝练实践教学体系名称。
(2)说明该体系下实践课程的具体设置情况。
2.组织与实施
内涵说明:
说明该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实施措施与进程安排。
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职业面向
表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岗位一览表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
所属专业类(代码) |
对应行业(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52医药卫生大类 |
5206康复治疗类 |
8411、8415、8416、8421、8512、8514 |
2-05-07 |
康复技师 |
初级康复治疗士资格证书 |
表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本职业发展路线一览表
序号 |
就业领域 |
就业岗位 |
备注 |
初始岗位 |
发展岗位 |
高级岗位 |
1 |
康复医疗 |
初级康复治疗士 |
初级康复治疗师 中级康复治疗师 |
副主任治疗师 主任治疗师 |
|
2 |
康养机构 |
初级康复治疗士 |
初级康复治疗师 中级康复治疗师 |
副主任治疗师 主任治疗师 |
|
3 |
残联及民政福利机构 |
初级康复治疗士 |
初级康复治疗师 中级康复治疗师 |
副主任治疗师 主任治疗师 |
|
(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社会福利机构及养老机构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工作,适应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康复治疗常用技术技能和较强的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培养规格
(1)素质要求
1) 基本素质
j思想道德素质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礼貌;为人正直,诚实守信。
k科学文化素质
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科学的认知理念与认知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自强、自立、自爱;有正确的审美观;爱好广泛,情趣高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l身体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确立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主动适应现实环境;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能正确处理好男女之间的友谊、爱情关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
2) 职业素质
j职业道德
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不谋私利、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坚持原则。
k职业行为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择业就业能力,尊重用户、吃苦耐劳、文明生产、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2)知识要求
1) 掌握本专业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等)。
2) 掌握康复医学及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物理治疗学和作业治疗学的基本理论。
3) 掌握与康复治疗技术有关的神经科、骨科等的一些疾病临床基本知识。
4) 掌握中医理论的基本知识,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理论。
5) 熟悉言语治疗学、心理治疗学、假肢及矫形器应用等的基本知识。
6) 熟悉残疾学、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知识。
7) 掌握与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认知障碍等有关的功能评定的基本理论知识。
8) 掌握一门外语知识及卫生统计、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
9) 了解相关的医学法规和政策或行业指导的知识。
(3)能力要求
1) 专业能力
j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能熟练地在因特网上检索、浏览信息、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
k具有较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 可借助字典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及说明书,具有初步的口头交际能力。
l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针对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能有效运用信息撰写比较规范的常用应用文。如调查报告、工作计划、研究论文及工作总结等,且书写工整。
m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确定符合实际的个人发展方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安排并有效利用时间完成阶段工作任务和学习计划;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新的或变化着的环境。
n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勤于思考,愿意提问,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或毕业综合实践)中善于动脑,乐于探索,有一定的创新见解。
o具有熟练的康复评定能力;具有熟练的物理治疗技术能力;具有熟练的作业治疗技术能力;具有简单的言语治疗技术能力;具有简单的心理康复治疗能力;具有配合假肢和矫形器专业人员指导患者使用假肢和矫形器并进行相应训练的能力。
p具有一定的指导社区康复工作能力。
q具有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r具有查阅专业技术资料的能力。
2) 方法能力
j具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的专业学习方法。
k具有阅读有关技术资料,自我拓展学习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l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m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
n具有较好的社会工作能力。
o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p具有一定的教学辅导和参与科研的能力。
3) 社会能力
j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k具有人际交流能力、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l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实施能力。
m具有基本的工作组织能力。
n具有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具有质量意识。
o具有认真思考、观察的习惯。
p具有关心患者的全面康复,结合岗位任务,发挥相当于一个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帮助患者重返社会的能力
q具有对社会上各类康复资源中心有所了解,能及时介绍患者取得资源中心的帮助的能力。
r具有关心患者的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注意收集有关的社会信息,指导患者康复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于“院中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施基于“院中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
基于“院中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在校内课堂学完第一学年的人文素养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于第二学年(第三和第四学期)进行校内外结合的工学交替,将第二学年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地点从校内转移到合作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中心,建立院中校,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可以在医院的教学场所集中授课,技能实训教学部分由医院的专业人员(师傅)进行临床真实情境下的带教、工学交替,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边学边做。从而将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技能实训与医院岗位实践、师傅带教相结合,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第三学年在医院进行顶岗实习。
基于“院中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院双方根据培养对象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群技术技能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在真实的康复医疗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校院协同育人。由于课程安排是根据医院提供的需求信息做出的,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培养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学生除能掌握行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能接触到最新动态,通过实践接触行业和社会,增加了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使学生真正能与行业接轨。学生学完专业课程能直接顶岗实习,既延伸了学校课堂教学,又节省了医院人力资源成本。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的机会;在医院的真实情境下进行临床实践过程中师傅带徒,组成学习小组,学生们能在真实医院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技能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行工学交替、学校教师和医院师傅联合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为医院提供了现实劳动力,缓解了当前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紧缺的状况,体现了卫生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与医院“三方共赢”。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于“院中校”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四)课程设置及要求
1. 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1) 着力于建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2) 着力于通过职业核心课程培育核心能力
3) 着力于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及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 着力于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达成素质目标
2.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1)改革机遇
目前淄博市为卫生部康复医疗体系建设40个试点城市之一,进行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康复医疗行业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了蓬勃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随着本地区康复医疗业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中心的业务分工越来越细,康复治疗师岗位逐步分科为PT、OT、ST等具体岗位,因此为建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使课程体系更好的适应康复医疗岗位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改革措施
1)增设《运动学基础》课程,加强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将PT(物理治疗技术)、OT(作业治疗技术)、ST(言语治疗技术)分别独立设置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引进PT、OT、ST岗位知识技能优质课程资源,优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通过PT、OT、ST等职业核心课程培育康复治疗临床工作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增设《康复专业工学交替临床实践》课程,在第三和第四学期进行工学交替,将校内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师傅带教相结合,校企紧密合作、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
4)增设《儿童康复》课程,弥补儿童康复领域教学内容的欠缺和不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专多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增设《老年康体指导》课程,弥补老年康复领域教学内容的欠缺和不足,同时对接1+X老年康体指导中级证书,融通岗位标准、证书标准,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的作用。
4.课程开发过程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并有效组织与实施,以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开发的主要工作步骤:
(1)根据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毕业生将来就业的企业类型、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的主要职责与综合能力及素质要求;分析所设置课程及内容,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直接帮助是什么
(2)就业岗位需要哪些知识、技能、态度
(3)教师需要应通过什么手段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与态度
(4)制定课程标准
(5)进行课程设计
(6)开发工学结合教材
2. 课程设置
人文素养课程 |
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创业基础、就业指导。限选课:信息技术、高职英语、高等数学、医患沟通、大学语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高职美育、美育(实用礼仪模块)、美育(文学欣赏模块)、美育(音乐欣赏模块)、美育(美术欣赏模块)、党史。任选课。 |
职业能力课程 |
基于工作过程 |
|
1 |
康复医学导论★ |
|
2 |
运动学基础 |
3 |
人体解剖学 |
4 |
生理学 |
5 |
病理学 |
6 |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 |
7 |
临床疾病概要 |
8 |
康复评定技术★ |
9 |
物理治疗技术★ |
10 |
康复专业工学交替临床实践 |
11 |
作业治疗技术★ |
12 |
言语治疗技术★ |
13 |
临床康复学★ |
14 |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 |
15 |
顶岗实习 |
16 |
毕业设计 |
职业拓展课程 |
必修课:人体发育学、康复心理学、假肢与矫形器技术。限选课:组织胚胎学、医用物理学、药物学基础、医学影像学、营养与膳食、医学科研基础、卫生法学、社区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体指导。 说明:★表示职业核心课程。 |
3. 课程描述
公共基础课程分为人文素养课程和活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分为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1) 人文素养课程描述
① 人文素养必修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48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大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为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精神,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培养德法兼修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学分、48学时
课程目标: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论体系、时代价值、历史意义、理论精髓与实践要义,解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阐述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理论。要求学生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2学分、32学时
课程目标:帮助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成就,透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培养理论思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形势与政策》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培养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感知国情民意,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以教育部社科司每半年下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精神为指导为主,以山东的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学院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关心关注的其它问题为辅,讲授国内和国际热点问题,使学生掌握形势大势。
《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专题教学的形式,设置了心理健康解读、适应大学新生活解读、学习与生涯规划心理解读、人际交往解读、爱情心理解读、挫折心理解读、情绪管理与塑造人格心理解读、网络心理解读共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方法上,采用典型案例导入、心理专业解读、心理测试、心理游戏、课外知识拓展等进行,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本课程按百分制考核,过程评价占50%,终结评价占50%。
《体育与健康》4学分、64学时
课程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1-2中运动项目的练习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体育与健康(大专)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和方法,基本身体素质得到针对性的锻炼和提升,掌握1-2个运动项目的基础运动技术和技能,提升个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按照教学设计模块分为两个大部分,开设2个学期,计划开设64学时。身体素质锻炼的原理和方法部分内容,计划开设28个课时,主要讲授体育锻炼带来健康的原理,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体育锻炼来健身的理论依据,为学生的体育锻炼获得实践体验。运动技术部分计划开设36课时,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进一步参与体育运动提供技术帮助,为实现“终身体育”提供技术帮助。
《创业基础》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旨在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按照创业基本流程来设置框架结构,包括创业认识、商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市场、企业组建、企业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创业计划书撰写相关专题,注重创新创业有关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理论和实践统一。
《就业指导》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引导大学生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在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前提下,增强自身全面素质。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掌握求职择业、就业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以就业为中心,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就业指导概述、就业形式及途径、就业知识和能力准备、就业材料准备、就业面试与笔试、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权益维护、入职适应相关专题。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相应的目标。
② 人文素养限选课程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文素养限选课有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人际沟通、大学语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体育运动技能、高职美育、美育(实用礼仪模块)、美育(文学欣赏模块)、美育(音乐欣赏模块)、美育(美术欣赏模块)、创新思维与方法、党史国史等,学生在限定的68学分公共限选课程中自主选择14-16学分。
《信息技术》(A)2学分、32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化办公技术,了解新兴信息技术,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B)3学分、48学时
课程目标: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了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和信息化办公技术,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使学生拥有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英语》(A)6学分、96学时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能够用英语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沟通,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涵盖人文底蕴、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八个主题。要求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主题的简单交流,能书写主题相关基本应用文,为将来工作领域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建议在第一、二学期开设。
《高职英语》(B)8学分、128学时
课程目标: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能够用英语较为有效地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沟通,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人文底蕴、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八个主题。要求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主题的较为复杂的交流,能书写主题相关基本应用文,能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英语教材,为将来工作领域相关产品英文说明的阅读和翻译等工作奠定基础,建议开设在第一、二、三学期。
《高职英语》(C)10学分、160学时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能够用英语有效地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沟通,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涵盖人文底蕴、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生态环境、工作环境八个主题。要求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相关主题较为复杂的交流,能书写一般类题材文章及基本应用文,能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英语教材,为将来工作领域相关产品的英文说明的阅读和翻译等工作奠定基础,建议开设在第一、二、三学期。
《高等数学》(A)4学分、64学时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品德修养、探究创新和职业核心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学习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数学软件的使用,理解其基本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进行简单的专业问题或案例分析并能运用数学软件求解,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高等数学》(B)6学分、96学时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品德修养、探究创新和职业核心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学习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按照专业大类分方向从级数、曲线与曲面、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中选择二至三部分内容,理解其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进行简单的案例分析和数学软件求解,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高等数学》(C)8学分、128学时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品德修养、探究创新和职业核心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主要学习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和按照专业大类分方向从级数、曲线与曲面、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中选择四至五部分内容,理解其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进行简单的案例分析和数学软件求解,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人际沟通》3学分、48学时
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技巧,消除沟通障碍,在生活与职场中进行有效沟通,不断提高沟通能力,提升职业形象,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脉网络;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人文素养课程之一,《人际沟通》按“1+2”两学期开课,可安排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主要学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和实务,使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从听说读写四个维度掌握实用的沟通技巧。
《大学语文》(A)2学分、32学时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文学艺术鉴赏力以及思辨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理想信念层面进行精神指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大学语文(A)》是人文素养公共限选模块课程,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课程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涵盖了历代优秀文学作品。课程用以文带史,以史串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和艺术欣赏。
《大学语文》(B)4学分、64学时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文学艺术鉴赏力以及思辨能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理想信念层面进行精神指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大学语文(B)》是人文素养公共限选模块课程,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课程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涵盖了历代优秀文学作品。课程用以文带史,以史串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作品阅读和艺术欣赏。
《职业生涯规划》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职业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理论,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掌握职业规划方法,为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转变,把自己培养成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和行动、职业生涯管理等多个单元,涵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巧。教授和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有效应用到实践中去。
《职业素养提升》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职业精神、职业形象、职场沟通、团队协作、压力管理、学习管理、时间管理、健康管理模块,涵盖职业素养与能力的基本内容。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相应的目标。
《体育运动技能》2学分、32学时
课程目标:提升大学生单个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水平,提升自我习练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体育运动技能课,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常见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使学生掌握1-2个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奠定基础。本课程以运动项目选项授课的形式进行,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长拳、散打、跆拳道、健身操、体育舞蹈、健身舞、器械健身、时尚健身等15个常见运动项目。授课过程中主要就该项目的常用运动技术,技术训练方法,锻炼注意事项等进行教学和训练。上课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该体育单项深厚的体育专业功底,熟练掌握体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专业知识,具备较高水平的运动能力等。要求学生具备该一定的身体基本素质,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基础等。
《高职美育》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美的分类、美的内容、美的形式,通过美育,实现 “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的美育目标,全面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美育》课程理论基础模块。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美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了解美的分类、美的内容、美的形式,通过学习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科技美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把审美当做生活情趣,实现自我审美发展需求,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走进美、认识美、发现美、步入美、探索美、创造美、畅想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统一。
《美育(实用礼仪模块)》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和礼仪方法,通过知识的讲解及礼仪实践操练,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进交往的目的。提高其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美育》课程模块之一,主要讲述职业形象礼仪、求职礼仪及各类职场礼仪,通过职场交往中的沟通技巧、职场往来中的礼仪互动、礼仪理念等内容,全面展示各类场合礼仪的精华所在,从而为未来职业人士打造个人交际魅力提供有效的指导。本课程主要通过22项任务设计、64个技能点来完成职业形象礼仪、学校礼仪、日常社交礼仪、求职就业礼仪、办公礼仪、仪式礼仪、酬宾礼仪、涉外礼仪等八大项目的内容。
《美育(文学欣赏模块)》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知识和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将人类优秀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劳动精神等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是人文素养美育模块中的公共选修课。本课程以阅读赏析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基础,向学生讲授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认识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经典的文学作品。
《美育(音乐欣赏模块)》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知识和赏析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知识,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该课程是人文素养美育模块中的公共选修课,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基础,向学生讲授一些相关的音乐知识理论、介绍中外音乐发展的历史、音乐的不同形式,认识并了解中外著名音乐家,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课程“赏”、“析”、“问”“答”结合的教学方法,力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为作用的良好效果。
《美育(美术欣赏模块)》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从新的角度观察、认识和理解二维和三维空间,把握视觉艺术原理,学会恰当地运用视觉艺术语言分析和判断事物,用爱美之心来对待学习和生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是《美育》课程模块之一,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在欣赏视觉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发展思维和创造能力。本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将在有限的范围对视觉艺术进行考察与分析,并结合观赏大量的视觉艺术作品,以画面和视频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美术,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48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本质及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3学分、48学时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阐述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要求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具备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齐文化今读》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帮助高职学生深入了解齐文化主要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为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涵盖齐文化主要源头、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军事、科技、文化等知识,以及齐文化与治国理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等内容。通过学习掌握齐文化优秀要素和精髓要义,促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和自觉,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努力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党史》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 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党爱党兴党。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阐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反映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总结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彰显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
《新中国史》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独特优势。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新中国从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以马克大功绩,展现70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史》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论述为指导,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和进行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全面客观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改革开放史》是高职大学生的一门选择性必修课。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论述为指导,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和进行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全面客观地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所取得成果的方方面面,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激励学生要敢于迎难而上、突破攻坚,奋力续写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社会主义发展史》1学分、16学时
课程目标:帮助大学生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与使命担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未来成长性,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③ 人文素养任选课程
人文素养任选课程由学生在第二至第五学期从学校提供的任选课菜单(含100门尔雅在线课程)中进行任选,选修4-6个学分,其中公共艺术类课程选修不低于2学分。
(2) 活动课程描述
《入学教育》1 学分、16 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共16学时。旨在使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环境及生活节奏,了解大学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自己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更好地完成大学课程以及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依据大学生入学的实际情况,分为认识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学习、第二课堂活动、传统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九个单元,对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学习、生活、发展等问题进行指导,让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对大学即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较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课程模块设置上,设置了案例解析、随堂问答、课堂训练、知识拓展等教学模块,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军事技能》1学分、2w学时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军事技能》安排在新生开学第一个月内完成,将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专业特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科学规范军事训练科目和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
《军事理论》1学分、36学时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军事理论》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内通过线下专题教育形式完成,采取多媒体技术等增强理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拓宽军事理论教育途径,增强教学效果,要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具有时代特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成绩评定将由20%平时成绩(含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80%的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综合得分。
《职业角色体验》1学分、30学时
课程目标:本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共30学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重点为对职业岗位的亲身体验。通过岗位工作的角色体验,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和劳动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内容包括角色基础篇(1学时)、角色体验篇(28学时)和角色提升篇(1学时)等三个部分。角色基础篇是对参与角色体验的学生进行岗位分配,同时帮助学生认知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和职业礼仪,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建立初步的认知;角色体验篇为岗位的实际操作,按照工作标准、遵守岗位纪律,履行岗位职责,做好工作记录;角色提升篇为角色体验后的工作经验交流和分享,并对角色体验课程进行考核评价。
《第二课堂活动》4学分、64学时
课程目标:学生根据《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设置,结合自身兴趣、特长、能力和需求,自主选择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并依据认定标准获得相应学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课程体系主要涵盖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七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不低于3.5学分,包括:思想成长1.5学分、实践实习0.5学分、志愿公益0.5学分、文体活动1学分。选修模块不低于0.5学分,包括创新创业、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三个模块。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采用积分换算学分方式计量,3积分折算1学分。每个必修模块积分独立计量、不交叉替换,三个选修模块积分可累计。
(3) 职业能力课程描述
4. 实践教学体系
(1)内容架构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依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课程体系与结构设计充分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并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征明显。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实训课程,设置康复专业工学交替临床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课比例达60%,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分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模块,三项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课内实训、职业基本技能集中实训、临床见习、康复专业工学交替临床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课内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通过实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本专业的职业基本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与记录、康复评定分析(包括各种检查项目)、制定康复目标及训练计划、康复训练基本操作技能等。职业基本技能集中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配合临床见习,巩固学习成果。康复专业工学交替临床实践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部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工学交替,将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师傅带教相结合,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毕业顶岗实习是教学与临床工作不可或缺的联结纽带,学生在独立工作之前必须经过实习阶段,深入医院的工作环境,在医院带教人员的带领下完成各种实践操作,才能将校内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并能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起良好的医德医风、心理素质和较高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达到一毕业就能顶岗的要求。(详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2)组织与实施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多年来办学实践证明,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的教育,它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够用为主。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为此,我们对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调整,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时数进行改革和整合,以有效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1)构建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如入学教育、职业角色体验、课内实训、集中实验实习、校外临床见习、康复专业工学交替临床实践、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综合实训项目等。具体采用何种形式由课程性质而定。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创新重组。除了集中实训课程多集中在学期末几周进行外,将大部分实训环节在平时授课中穿插进行,一方面保证实训实验室利用率均衡,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实训效果提高。
3)进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部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校内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师傅带教相结合,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
4)构建学生成绩考核方式与指标体系。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再局限于理论课卷面成绩,改革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卷面考试形式评定,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课程性质,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应结合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或者在最后成绩考核中,以非笔试的方式测评,比如《物理治疗技术》课程已采用基础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与物理治疗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效果良好。多种考核方式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形成创新实训项目与基础实训项目相结合的模式。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应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一般课内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结合课程要求,边学边练,加深对学科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属于基础实训项目。在完成一些课程后进行的综合实训项目,以及毕业顶岗实习环节,都属于创新实训项目。这一类实训项目主要是将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除课程验证性实验以外的具有创新性的综合实训项目。
6)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只能算完成一部分工作。能否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到实处,保证实践的质量,才是落实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保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同时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有严格的要求,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7)规范实践成果的存档制度。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要求实践成果书面文件必须整理分类存档,便于以后查找。
依托见习、实训、综合训练、职业角色体验、社会实践、康复专业工学交替临床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训、见习、实习、创新制作等多种教学形式,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3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1. 教学环节分配表
周数 学期 |
非综合实践课程 |
综合实践课程 |
法定 放假 |
考试 |
学期 周数 |
寒暑 假期 |
备注 |
一 |
16 |
2 |
1 |
1 |
20 |
6 |
26 |
二 |
17 |
1 |
1 |
1 |
20 |
6 |
26 |
三 |
18 |
0 |
1 |
1 |
20 |
6 |
26 |
四 |
16 |
2 |
1 |
1 |
20 |
6(岗位实习) |
26 |
五 |
0 |
19 |
1 |
1 |
20 |
6(岗位实习) |
26 |
六 |
0 |
19 |
1 |
1 |
20 |
6 |
26 |
合计 |
67 |
43 |
6 |
6 |
120 |
36 |
156 |
2. 教学进程安排表
详见附录1。
3. 综合实践进程表
序号 |
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名称 |
开设学期 |
周数 |
学时 |
学分 |
备注 |
1 |
军事技能 |
1 |
2 |
60 |
1 |
|
2 |
职业角色体验 |
2 |
1 |
30 |
1 |
|
3 |
岗位实习 |
4 |
2 |
60 |
2 |
实习起于第4学期的第19周 |
4 |
岗位实习 |
5 |
19 |
570 |
19 |
|
5 |
岗位实习 |
6 |
11 |
330 |
11 |
实习止于第6学期的第11周 |
7 |
毕业设计 |
6 |
2 |
60 |
2 |
|
合计 |
|
37 |
1110 |
36 |
|
4. 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一览表
课程类别 |
总学分 |
必修学分 |
限选学分 |
任选学分 |
学时 |
人文素养课程 |
35 |
16 |
15 |
4 |
560 |
职业能力课程 |
专业(群)平台课程 |
15 |
15 |
0 |
|
240 |
专业必修课 |
84.5 |
84.5 |
0 |
|
1828 |
专业方向课程 |
0 |
0 |
0 |
|
|
职业拓展课程 |
14.5 |
4.5 |
10 |
|
232 |
活动课程 |
8 |
8 |
0 |
0 |
206 |
合计 |
157 |
128 |
25 |
4 |
3066 |
人文素养、活动课程课时比例 |
24.9% |
实践课时比例 |
52.2% |
(六)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要求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以硕士、博士为主体,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梯队结构合理,同时教师专业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教师数量至少满足1比16的师生比。
2. 教学设施
教室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需配置齐全,同时增加虚拟仿真和3D教学软件,满足不断提高的教学需求。校内实训室应满足康复评估、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教学实训项目需要。校外实训基地应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
3. 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教材进入课堂。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制,完善教材选用制度,按照规范程序,严格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同时开发了针对性强的校本、活页和融合1+X证书教学资源。
(2)图书资料配备要求
本专业相关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并且能够定期更新。主要包括康复医学专业书籍、康复医学治疗技术考试大纲、历年真题等图书和若干专业学术期刊。
(3)数字资源配备要求
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开发和配备一批优质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网络在线共享课程等专业教学资源库,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方法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因材施教,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5. 学习评价
考核形式多样,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笔试与操作相结合,期末与平时相结合。课程总成绩化整为零,减轻期终考试负担,注重平时学习的考核,把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成绩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6. 质量管理
(1)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建立健全系院督导、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动的“院中校”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2)完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及时开展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标准修订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加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3)完善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以及利用麦可思公司出具的《betway必威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七)毕业要求
依据《betway必威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本专业的学生在全学程修完本方案所有课程,并符合《betway必威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九章之规定,方能准许毕业并获得规定的毕业证书。
1.学业要求
总学分:要求学生毕业时最低毕业学分为157学分。学分设定标准以授课(训练)学时数(或周数)为主要依据。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按每16学时1学分计;
(2)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1学分计;
(3)学分的最小计量单元为0.5学分。
2.证书规定
(1)毕业证书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大专)
(2)基本技能证书
普通话等级证书
(3)职业技能证书
毕业一年之后通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考取“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士)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3.素质、知识和能力
(1)素质
具有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素质。
(2)知识
掌握本专业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等)。掌握康复医学及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物理治疗学和作业治疗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与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认知障碍等有关的功能评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与康复治疗技术有关的神经科、骨科等的一些疾病临床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理论的基本知识,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理论。熟悉言语治疗学、心理治疗学、假肢及矫形器应用等的基本知识。
(3)能力
具有基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八)附录
附录1:教学进程安排表
附录2:人才培养方案变更审批表